剧情简介

在日本文化中,每一个人的名字都指涉其灵魂。无论是宫崎骏的《千与千寻》《哈尔的移动城堡》,或者是新海诚的《你的名字》等,都会借助人物对“名字”的不同选择,展现他们在不同阶段的认知变化。在《平家物语:犬王》中,友鱼在寻找物语的旅途中不断选择“友一”“友有”等名字,完成自身不同阶段的灵魂更替与主体选择,在经历不同故事的寻觅和吟唱之后,最终回归最原始的“友鱼”。恰如犬王念兹在兹认为的“一切皆虚妄”,历经不同阶段的自我之旅,无论灵魂如何更替与变化,友鱼寻觅的仍是最初的自己,或是最原始的初心。值得注意的是,友鱼的名字往往是由周遭环境所赋予的,如他的父亲称其为“友鱼”、拜入琵琶法师座下后更名为“友一”、突破曲风禁锢后取名为“友有”,他始终是受制于环境下的个体。不同于友鱼的是,犬王的姓名自始至终未曾改变。犬王自小被人视为“异类”,受人排挤,但他暗自学习能乐(彼时还称为“猿乐”),与森林中的亡魂共舞,自取姓名为“犬王”,哪怕犬王的外貌会随着影片的节奏不断发生变化,但他始终保持着灵魂的独特,试图以个人的力量去拮抗周遭。犬王与友鱼相逢于桥上,相互结伴,彼此救赎,传唱物语,尽管二人最终在历史洪流中殒命,但其灵魂于千百年后在桥上再度重逢,仍如初见时彼此询问对方的姓名,恰如日本的“森林信仰”:“灵魂不存在死亡的概念,只有轮回往复地变换”。本片将情感受困者的生活呈现于银幕之上,导演王沐在创作阶段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实地考察,与真实的情感受困者近距离接触。他坦言,希望用同理心去呈现这类人群的故事,让他们不会被边缘化。许多观众在观影后点赞新颖的题材和独到的视角,认为影片带领大家去靠近不易看见、不被理解的特殊群体,从多个角度更深入了解他们的精神和情感世界。“以前只是听说过这类人群,看完电影后真正感知到,他们跟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,有对爱的美好向往,他们的身上更有很多人没有但渴望的澄澈和通透”,觉晓和戴春用爱和包容彼此治愈,也引领着观众去接纳和善待身边的人。

【|偷香的相关新闻】 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、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孙立军强调,动画电影在讲好中国故事时,需要考虑两个方面。第一,在以讲故事的基础上,也要注重审美文化的培养,要有东方审美或中国审美。比如,影片的题材是中国的,那么在造型、色彩、叙事手段、蒙太奇等视听语言方面做到东方化,不断地找寻中国审美的根源。第二,创作者要明白讲好中国故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,需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资源,也要明白讲什么样的故事,要讲给谁听。而在向国外讲中国故事时,要注重东方故事中是如何传递真善美,要有中华民族特色,这样才能更好地传递给全世界。

猜你喜欢